京都有千年的歷史,洛中(北大路、東大路、九条大道、西大路內的區域)地區也是自古以來發展的中心地區,
在三条通一帶更是百年來商業主要的聚集點,在明治時代(1868-1912)吸引不少銀行匯聚於此,
是京都版的華爾街,而我的理解就是南京東路之於台北的意思吧。
三条通是京都市的一条主要東西向街道,往西可以通到遙遠的嵐山渡月橋、往東則可以到達三条大橋。
位在京都市區的繁華地段,與附近四条河原現代城市樣貌不同,
三条通裡最大的特色就是京町家和洋式建築交錯比鄰、融合傳統與革新的和洋風情。
明治時期的1869年,日本天皇將首都由京都移至東京,輝煌的京都逐漸沒落,
為了振興經濟而展開的大規模都市計畫,以三条通為建設中心,為這裡種植了現代化的基因。
在千年古都的風景裡,三条通用一棟棟近代和洋建築穿插一張近代都市臉孔,小巷裡百年前的銀行、大樓也在這裡蓋出了一種大時代感。
這条街上有很多明治時期的歷史建築,從東邊的1928大樓一路往西走到烏丸通至少會遇到7棟西式的歷史建築,
走在紅磚和水泥砌出來的道路上,可以感受到當年銀行街的氣勢。
1928大樓(前每日新聞京都分社)
從三条名店街轉進三条通,在一排灰階房子裡,一棟黃澄澄的大樓矗立在路邊,你很難不注意它。
一抬頭上看去,星芒狀的露臺、牆面上挖的兩扇星型窗戶,復古又可愛。
立面上1928的字樣、屋頂不對稱的設計、門口顯眼的立柱,忍不住會讓人多看這棟房子幾眼。
原來這棟建物叫1928大樓(1928ビル),名字來由就是1928年竣工的年份。
原本作為大阪每日新聞社的京都分社,一直使用到1998年才搬遷,
後來被建築師若林廣幸買下後重新賦予生命,作為舉辦各種藝術活動的文化空間。
走進大樓裡探看,1樓是小巧簡單的大廳,B1是工業風複合式餐廳café independent(白天餐廳、晚上酒吧),
2樓餐廳、3樓是有名的齒輪劇場(集結舞蹈、默劇、魔術等世界級表演),
從前是設計新潮報社大樓,在現今變成了匯集各種潮流活動的復古樓房,可能在近百年前也沒有人料想到吧。
↑ 1928年竣工|武田五一 設計|RC,3F/B1F。塔屋上的星型窗戶和設計成星芒狀的露臺是每日新聞的社徽。
房子以星芒狀的露臺為中心,強調左右對稱性,窗戶周圍簡單的水平線營造出了安定感。
家德鐘錶行
經過1928大樓繼續往下走不久,家邊德鐘錶行隨後出現,外牆上的3個連續扁平拱,在街上醒目地呼喚路人看看它。
這天走過來正逢傍晚,家邊德亮晃晃的櫥窗和隔壁Paul Smith店面是三条通上低調華麗的街屋,澄黃的燈光也給街上戴了一點溫煦光彩。
紅磚造的家德鐘錶行,在1890年是經營舶來品的西式商家,主要販賣鐘錶,
現在變身為和風服飾店。原本的鐘錶行其實還繼續營業,只是搬遷到四条通了。
這棟紅磚建築其實原本是木造的傳統町家,後來主人創了舶來品店,才將店鋪的部分改建為磚造,
主屋仍然是傳統町家的樣式,變成京都近代町家迅速導入磚造西式店鋪有名的例子,也是三条通上最古老的商用西洋建築。
↑ 1890店鋪改建為磚造|B/W,2F;1樓的連續拱窗不開口,裡面有櫥窗的店舖。2樓則以三角楣飾的細部營造出華麗感
SACRA大樓
1916年(大正時期)完工的SACRA是當時日本最大銀行「不動儲金銀行」的京都分行,
可以想見當時的三条通是重要的金融中心。
SACRA以文藝復興風格的外貌和明治時期的花磚風格有明顯區隔,
大樓裡樓梯間等處的幾何架構也是可看之處,不過我沒走進去看,滿可惜的。
現在的SACRA是複合商業大樓,除了商辦的進駐,也有不少吸引人的手作店家,為披著冷硬外殼的大樓增添一股文雅的氛圍。
↑ 1916年竣工、1988改建|日本建築 設計
日本生命大樓
再繼續往下走,一棟風格和SACRA類似的大樓出現在三条通與柳馬場通的十字路口上。
它是1914年(大正時期)竣工的日本生命大樓,
它是明治期代表建築大家辰野金吾(東京車站設計者)與片岡安共同設計的,
歐式石磚拼貼的外牆有別於辰野金吾一貫常見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設計風格,在當時也是很時髦的建築物。
↑ 日本生命大樓在1983年東側主要部分重建,只保留了西側部分。鑲嵌花崗岩的小型建築物是日本生命京都三条大樓舊館的一部份。
京都文化博物館(前日本銀行京都分行)
這棟辰野金吾中期的代表作品坐落在三条通和高倉通路口,也是三条通的地標。
古典英式風格的銀行,一貫有著辰野金吾的風格,以鮮豔紅磚牆面為底、用白色花崗岩条紋裝飾營造華麗感。
這棟前日本銀行京都分行,現在是京都文化博物館,一二樓是藝術展覽館、三樓則是經典文藝片的電影院、五六樓是畫廊,
另外還有一些手作藝品櫃位。可惜我來的這天公休,沒辦法進去看它挑高的氣派和繁複雕花的華麗。
中京郵局
三条通上第一棟西式建築就是這棟中京郵局,
1902年完工的它服務了百年後還是繼續用郵局的姿態繼續矗立。
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它強調對稱和諧的美感,
紅磚、白花崗岩的外觀有點像是辰野金吾的風格,多樣的柱列和精緻的柱頭,也給三条通增添多一分美學。
↑ 1902年竣工|B,2F 紅磚軀體與花崗岩,縱長的窗戶接連並列,是整齊的文藝復興樣式
第一銀行京都分行(瑞穗銀行京都分行)
再繼續往前走,走出烏丸通後,馬路對面可以看到辰野式的建築物。
它是第一銀行京都分行,現在是瑞穗銀行京都分行,
其實這棟建物已經被拆了,現在這棟是2003年的複製品,只復原了外觀。
↑ 旁邊一樣走文藝復興風的搶眼大樓原來是蒙特利飯店(Hotel Monterey Kyoto)
一条窄巷內的棟棟樓房,記錄它某一頁的輝煌,然而繁榮一時的三条通因為這些近代建築,
造成往後道路拓寬困難,無法擠進路面電車路線之列,京都的市中心發展也重新洗牌。
但隨著時間推移,三条通的街屋裡進駐了藝文,成為藝術家、廚師、設計師的舞台,
過去的金融大街裡吹進了溫煦的活力,藝廊、時尚品牌、古董、手工藝品在咖啡麵包香中,
在町屋洋房裡展示魅力,也成為京都市中心散策的好選擇。